查看原文
其他

从《少年派》说起:现实题材剧的面面观

梁鑫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492期文化产业评论


6月9日《少年派》一经播出,收视率就节节走高,播出第二天就破1了。天马行空又鸡飞狗跳的校园生活;家有高中生而草木皆兵的“备战”家庭;那一页页被撕掉的高考倒计时日历既折磨又激励人心;这些情节冲突正是该剧意在呈现的。显然,“日常经验”的第一视角永远是许多现实题材电视剧叙事艺术的基本出发点。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结合当下《少年派》热点,分析了随着社会条件和受众心理的变迁,从而导致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正在发生的变化。



作者 | 梁鑫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3064字 | 预计阅读10分钟


当前,电视剧创作正以强有力的姿态向现实回归。2017年,一系列优质的现实题材作品成为中国电视剧最为瞩目的收获;在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国视协发布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剧本征集等举措的推动下,2018年则被看作是“现实主义回归年”;2019年第一季度,《都挺好》直面“原生家庭”的隐痛,收获了有口皆碑的不俗反响;近期热播的《少年派》也一直处于热议。可见,观众对现实题材主题充满了期待,因此,创作者和市场对于该类电视剧内容的把握和运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命题。



《少年派》口碑两极化,现实题材剧应落足何处

 

在升学教育问题仍然是整个社会的头等大事的当下,《少年派》这部剧天然带有了话题基因。看剧名就知道,故事是围绕着少年展开——从四位高一新生刚入学的兵荒马乱,折射出四个家庭各自的经历波折,再到最后的各自找到了彼此幸福生活的方向。

 


尽管在情节编排上也有许多真实的接地气的设置,但有不少观众认为该剧还是掺杂了国产青春剧特有的偶像剧的混乱感,豆瓣评分维持在了6.8分左右,槽点主要集中在:家庭支线和校园支线的叙事水平实在是相差甚远

 

家庭支线中,闫妮和张嘉译饰演的妈妈王胜男与爸爸林大为,因为大小琐事和教育问题一言不合就进入开怼模式,呈现了鲜活逗趣的夫妻日常。特别是王胜男亲妈的暴击式唠叨引发观众共鸣,真实得让观众拍腿叫好:“这就是我妈对我的态度啊,神还原!”;而校园支线则生硬得令人莫名其妙——粉墙白调的奢华宿舍,满满的精致感,活像个精装样板房;完全偶像化的高中校服,全员韩式小短裙,这对于成千上万的平凡高中生而言,不能更浮夸;回到宿舍,女生们还苦恼着化妆品,花时间做头发……

 


观众普遍认为最大的看点是那一对“虎妈猫爸”,剧中的父母为了让女儿高考成功,托关系把女儿送进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学费高昂,实行“军事化管理”。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为了整个家庭能否飞黄腾达的标志,“望子成龙”是长期以来很多中国式家庭共同的现状。这样的背景下,“学习不好”就成为了影响整个家庭生活条件的原罪。不管对于中年观众群还是年轻观众群来说,“甜蜜的负担”都是该剧可以引起情感共振的情节核,它开启了关于现代家庭生活的一连串思考;同时口碑两极化的现象也折射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悬浮”症候

 



现实题材剧与现实主义精神,成为题中要义

 

其实,现实题材并非是政策的风向转变与“限古令”甚嚣尘上之后,才广泛引起关注的领域,它一直以来都是电视剧创作的重镇。回顾往年作品,一个能够直击社会痛点强烈唤醒大众心理,并以日常空间为叙事场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往往会形成预期之上的正面市场反馈。那些由生活提纯的现实主义作品,其韵味、诗意和思想成为一代代观众的文化食粮。在新的时代浪潮下,现实主义注入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现实题材也获得了辽阔的生长空间。

 

但在上周刚刚结束的上海电视节“时代的脉搏·现实的镜像——电视剧创作谈”主题论坛上,对于现实题材“伪现实”的问题的讨论仍然此起彼伏,生活的多面和人性的复杂常常被套路化扁平单一化的剧情设置所取代。于是,再议现实题材剧与现实主义精神,就成为了题中要义。

 

一方面,厘清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二者的概念,有利于更好地明确创作走向与价值观的传播。前者是指一种题材类型,侧重展现当下的生活;后者则是一种创作手法,强调传达时代精神、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表达创造者的审美态度。而《破冰行动》就被视为年现实主义的“现象级”力作。该剧力图透过场波光诡谲的禁毒大案,折射时代的脉搏,既彰显国家铁血禁毒的决心,更反映着国家除恶惩贪的力度。

 


另一方面,现实题材剧在“来于生活,高于生活”共性一致的层面上,做到个性的凸显尤为重要。

 

首先,间断电视剧营造的生活幻觉。剧作本身来自社会危机,同时又修补或化解危机,使社会在新的层面上达成谅解和妥协。以往的电视剧作品中的家庭关系往往是温情的,与生活刻意保持着距离。至少,总还是在我们的期冀中。而《都挺好》感受到了生活中美好外衣之下的不和谐,凭着作品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去接近大众生活的话语——就有那么一些时刻,当观众在电视上看见一家人为了一套房子夫妻反目、子女争吵不休,以致家庭关系破裂的时候,才恍然明白,他人的生活原本就是你我的生活。在一个时代语境下,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其次,用青春的轻盈感中和现实的厚重感。诚然,不现实题材剧被标签化、定型化,变成与青春剧几乎对立的类型。似乎关联的印象,就是中年的、厚重的、意义深沉的故事,或是人性的尔虞我诈,或是家长里短的狗血撒泼像《少年派》这样主打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便有效地中和了现实题材在厚重感与青春题材在轻盈感上的双方优势从而传递超越现实题材刻板印象的新现实题材剧的艺术效果

 

总之,现实题材剧更倾向于是一种载体, 它向我们展示了个体命运背后的群像,同时渗透着一种无处不在的宿命感。可贵的是,这种类型的剧作允许各种各样的文化探索打破并且始终以社会多元结构思辨和扬弃为主旨如今,通过把握“现代化”的契机,现实题材剧正迎来它的再次革新,释放出更饱满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情绪和表达

 

现实题材“现代化”,助力电视剧美学体系的重塑

 

1958年,从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的问世,到60年后电视剧产业的蓬勃,整个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现实主义发光史”。曾几何时,电视剧也纠缠于价值判断的“死结”:一些论调认为“现代化”就是简单地照搬西方;“民族化”就要抱着传统不放。然而,这个“死结”只有在开放的文化视野下才有解开的可能。对于现实题材剧来说,它的“现代化”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的渐深

 

△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剧照


第一,它的精神是现代的,符合现代观众的意识,与大众心理再现性耦合


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发现现实题材剧的叙事形态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发生了显著的蜕变。相对于宏大框架,“轻逸”的文本逐渐更接近观众的心理需求日常特征突出、铺述情感关系现实题材“类型剧”占据了荧屏的主导;与此同时,在叙事节奏、叙事视角和审美趣味等方面,高密度的情节成为主流,叙事视角发生偏移,“网生代”趣味正在全面兴起



第二,它的话语系统应当与现代语境的思维模式相一致,是现代人在精神领域里的对话。


“对话”不但指是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更重要的目标是跨文化双向交流,后者一直是影视行业增长点中的重要议题。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副总裁唐世鼎认为“我们要改变重传统轻当代的局面,“国剧出海”向世界展示立体真实的中国。”优秀的国剧能够以精良的影像呈现中国真实的生活场景,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走出去”是国剧参与全球文化市场竞争的重要一步流媒体巨擘Netflix买下优酷自制网剧《白夜追凶》开始,象征这我们从全球“买家”到“卖家”的身份转变,现实题材剧正在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声牵线搭桥

 

△电视剧《白夜追凶》海报


第三,它的艺术表现的物质手段和符号系统及其升华出来的作品光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


电视剧传播途径蕴含着一种图像化的逻辑,图像符号会对原有的剧作文本中难以呈现的抽象性、情感性、时间性的要素进行遴选和重塑。2016年,三星VR平台独家推出了一部连续剧《隐形(Invisible)》,赋予现实题材内容区别于以往的独特个性。而VR技术、5G技术的日益成熟,会加速推动电视剧图像化、视觉化和空间化的倾向,相信新的作品光晕在图像和技术的紧张关系中闪烁。

 

结语

 

现实题材迭变问题的讨论,不仅是对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也不仅限于对已有叙事理论体系的机械比照。因此,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我们的视野应立足于瞬息变幻的时代洪流之中,在社会环境与大众趣味中,寻求现实题材剧在文化与旨趣间的微妙平衡。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